Search


【七分鐘一個病人】
口述:郭志銳醫生
文:陳曉蕾
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七分鐘一個病人】
口述:郭志銳醫生
文:陳曉蕾

香港公立醫院的醫生比較忙,門診通常在三小時內要看二十多位病人,平均每位病人只有七分鐘,時間是不夠的。醫生要把握時間找到問題,對症下藥。病人臨走前最後一句話,往往是很重要的。
進門第一句話,當然是他來看醫生的原因,可是臨走前時突然冒出的一句,可能病人心裡很想問,例如要求一支藥膏,這不能只當作貪小便宜,也許是一直困擾病人的事。長者來醫院往往為了得到藥物傍身,但醫生不止是開藥,還要防止健康繼續轉差,病人要求的藥,可能與原本的病情有關,但也可能透露更大的問題。

有一位病人和女兒來覆診看腦退化症,臨走女兒忽然問:「她睡得不好,可以開安眠藥嗎?」我有點猶豫,腦退化症病人服用安眠藥,是有風險的,如果半夜起身去洗手間,矇矇鬆鬆時腳軟,反而容易跌倒。但想到這病人有女兒同住,我於是開 了藥。
病人覆診已是四個月後,我問那安眠藥有效嗎?「沒事了,她睡得很好。」女兒答。我覺得奇怪,安眠藥不一定這樣有效,就問剛吃藥後的反應,女兒才說那次看病後,隔了幾天很不舒服,臉色都變了,馬上送到急症室,才發現是胃潰瘍,做完手術之後就沒事,睡得很好。
我看病時完全沒想到睡得不好,是因為胃痛,就算給我更多時間,也未必問到。病人本身難以溝通,半夜發生什麼事,女兒同住也不同床,不會知道詳細的病徵,只知道媽媽半夜起來,弄得大家都沒法睡。

有時糖尿病人因為吃藥,血糖低,半夜覺得餓,也會走來走去找食物,所以要不斷想到底是什麼原因。這就是老人科的複雜。心臟科看心臟,但老人科要看整個人,老人科醫生要不斷地問,為什麼睡不好?為什麼吃不下?為什麼不能走路?不可以當作是老化,不論多大年紀,身體變差一定有理由,就算問不出答案,都要想辦法找出來。
可是如何繼續跟進,調整治療方案,在現實的醫療環境,並不容易。香港不同台灣等地,去醫院看門診可以選醫生。雖然護士也會嘗試安排看同一位醫生,實際人手很多變動,每次門診病人若遇上不同的醫生,也就難以跟進治療是否有效。


報導源起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…/a.29111169435…/1788407647959863/…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香港記者,關注又熱又老又窮的香港, 這裡每個album紀錄不同的報導. 另一個人臉書 [陳曉蕾]歡迎follow
View all posts